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的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總體框架,著力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中,北京需要從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高度,搭梁立柱、守正創新,夯實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根基,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彰顯全國文化中心的使命擔當。
一、培根鑄魂 夯實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根基
(一)增強文化自覺和堅定文化自信,把牢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正確方向
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沒有深刻的文化自覺,就不可能有堅定的文化自信?;仡欀袊伯a黨人的歷史文化觀,不難發現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恢宏歷程中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秉持高度的理論自覺、文化自覺的基礎上,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優秀文化的積極因素,在歷史發展中依靠不斷自省最終演化成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自信。正是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覺,我們才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日益接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增強文化自覺和堅定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力量源泉,是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需要把牢的正確方向。推動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是需要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新時代首都發展,切實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各方面,轉化為市民的情感認同、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建設好共同的精神家園;二是需要繼續秉承“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精神,在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弘揚和發展開放包容、多元創新的大國首都文化。
(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推動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注入不竭動力
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中國共產黨一貫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繼承、弘揚、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提法強調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性。
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目標,北京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需賦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拓展載體和傳播渠道,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文化輻射力和感召力。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明確推動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價值追求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建設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文化建設才能不斷繁榮發展。我們始終堅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是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源頭活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全黨必須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北京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必須以為人民提供更為豐富、多樣與高品質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為價值評判標準,用好用足北京本地“城”的文化資源,以首善標準“育新人”“興文化”,不斷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首都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二、搭梁立柱 統籌北京全國文化中心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措施,形成了文化體制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搭建起了文化體制的“梁”和“柱”。其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突出方向引領,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確保“兩個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蛾P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以法律形式規范和界定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責任和義務,將公共文化建設納入法治化、規范化軌道。“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更進一步確立了我國文化建設的戰略布局,即:通過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上述政策文件和規劃是新時代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工作的重要指引。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是推動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根本路徑。北京在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實踐中,一是明確了“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總體框架,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根基,以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為抓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文化產業發展引領區建設。二是以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統籌發展的“兩區”建設目標引領前進方向,貫穿到未來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積極在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產品質量方面發力,打造“博物館之城”,構建以公共圖書館、綜合書城、特色書店、社區書店為支撐的15分鐘現代公共閱讀服務體系,使北京成為流淌著濃郁人文氣息的“書香之城”;同時加快“文化商圈”實施計劃,打造全球知名的文化商業新地標;進一步推進文化與科技、金融、體育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著力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三是運用各種現代化治理的文化建設舉措引領社會效益優先的文化事業和市場,提升國民教育、創建精神文明、傳播文化產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三、守正創新 基于“四種文化”完善構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新格局
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必須集中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首都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四種文化”緊密聯系、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統一于新時代首都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新時代,弘揚和發展首都文化是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核心要義,對北京發展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意義。
(一)培育古都文化“根”的作用,提升全國文化中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北京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在長期作為都城的歷史中形成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中典型的器物、制度和精神等文化形式,包括以紫禁城、頤和園和天壇等建筑為代表的皇家宮殿、壇廟園林,在悠久歷史中積淀的典章、規范、禮儀等制度遺存,以及長期作為都城形成的文明和諧、誠信友善、厚重大氣、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古都文化經過數百年的積淀和傳承,已融入首都文化建設的血液,是首都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源泉。新時代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不僅要將古都文化保護好、利用好,更要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相融合的過程中,發掘好、闡釋好古都文化的時代價值。要將古都文化蘊涵的恢宏壯麗的帝京氣象、燦然薈萃的文物古跡、厚德載物的包容氣度,融入萬國之表的首善追求之中。
(二)賡續紅色文化“魂”的力量,彰顯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深厚情懷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孕育地、新中國建設的政治中心,北京親歷了馬克思主義傳播、五四運動、孕育建黨、偉大抗戰、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相較于其他地區,北京的紅色文化豐富且厚重,涵蓋了中國共產黨從孕育、成立到發展的全過程,承載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完整歷史。北京的紅色文化,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全局性,在黨和國家整體的紅色文化中,發揮著一定程度上的全局性的作用;對全國的紅色文化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典型、示范和引領的作用。新時代弘揚北京紅色文化,要以賡續紅色基因為主線,用紅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用紅色資源凝聚奮斗力量,用紅色傳統滋養時代新人,厚植首都人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三)發揮京味文化“特”的意蘊,塑造和諧宜居的城市人文品格
京味文化是代表北京地域特征的文化符號,具有獨特的人文社會文化價值。無論是京胡、大鼓、京劇等京韻文化藝術元素,還是豌豆黃兒、豆汁兒、爆肚、炒肝兒等特色京味小吃,又或是六必居、同仁堂、全聚德、榮寶齋等老字號商家,以及老北京胡同里的煙火氣、獨具特色的北京話,都蘊含著生動氣韻、返璞歸真的“京味兒”文化,是北京人和這座城市的集體記憶。誠如學者趙園所言:“‘京味’是由人與城特有的精神聯系中發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因此,新時代京味文化的價值實現要與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實施不斷深入融合,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價值取向不斷合流并進,迸發出京味新的生命力與文化前景,塑造和諧宜居的城市人文品格。
(四)營造創新文化“新”的氛圍,引領全民族蓬勃發展的創新風氣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文化是創新風氣、創新思維滲透到包括文化在內的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并凝練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體現為一種全民族的創新氛圍和創新意識。作為大國首都,北京在創新文化發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高校和科研機構云集,在科學技術創新方面居于領先地位;科技創新型企業眾多,在吸引創新人才方面具有優勢;首都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征為創新營造了和諧的文化氛圍;北京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為發展創新文化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所以,新時代首都北京要積極涵養敢于開拓、奮勇爭先的創新基因,弘揚勇于創造、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孕育人人出彩的創新機會,讓勇于創新成為風尚、支持創新形成氛圍,不斷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趙玉宏,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與輿情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傳張,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與輿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
稿件一經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