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獲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財政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等多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切實做好2022年秋糧收購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著力營造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認真做好收購倉容、資金、運力等保障工作,積極引導多元主體入市收購,激發市場購銷活力。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唯有“手中有糧”,方可“心中不慌”,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推之百世而不悖的真理。秋糧產量約占全年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三,是奪取全年糧食豐收目標的關鍵。黨中央歷來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通過一系列政策制定和宏觀引導確保糧食富足安全,努力實現“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致力保持國內糧食市場平穩運行的良好態勢,為應對全球糧食危機風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
把準政策“定星盤”,讓糧食安全更有保障。“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這是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的“秘訣”。 比如,中央財政在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200億元的基礎上,再次下達100億元一次性農資補貼;2022年,國家繼續在部分主產區實行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格水平全面提高,一系列超常超強舉措,有力扭轉不利局面,主產省小麥產量、質量均超預期。特別是處于疫情防控形勢之下,世界糧食安全帶有不確定性。我們要進一步提高種業自主創新能力,把政策紅利實實在在送到農民手上,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筑牢大國糧食安全根基。
用好科技“金鑰匙”,讓顆粒歸倉更具“潮范”。打贏秋收勝利的戰役,核心關鍵是“藏糧于技”。田間地頭,機械化、智慧化農機“大顯身手”,為“三夏”之曲增添數字化的動人音符。過去的小鐮刀模式,秋收要持續近一個月,現在秋糧幾天就能落袋,關鍵在大型機械上陣,智能化跟進。再比如,在很多地方,利用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無人駕駛收獲機提高了收獲精度,減少了收割過程中的糧食損失。這既是農業各產業機械化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的有力印證,也是實現從“豐收在望”到“豐收到手”的高效動能。為此,各地應持續通過提升科技創新,推進機械設施、技術更新換代,向農業科技創新要產量、要品質、要效益,做好資源共享、技術共用,合力共為奪取糧食豐收、夯實農業基礎,切實以更多的優質糧、更加壯美的豐收畫卷貢獻一份力量。
打造服務“強引擎”,讓秋糧收購更加幸福。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而糧食保障又是最大的民生。確保糧食生產持續穩定必然要考慮到農民種植糧食的“經濟賬”到底“劃不劃算”。只有從政策導向上保障糧食生產鏈條環節一路通暢、有利可圖,才能讓其有動力、有信心安居樂業,通過糧食生產達到致富目的。比如,河南推廣訂單收購,今年種植優質專用小麥1628萬畝,訂單率超過90%;山東推出代儲存、代烘干、代加工產后服務,減少糧食損耗等等。再者,國內多家承儲企業運用小程序,在線上設立售糧數字平臺、線下開辟入庫專用通道,減少售糧農民等候和排隊時間,以上種種舉措,在生產、存儲、銷售等個關鍵節點加大引導,確保了農民糧食經濟穩定可觀,農民收入穩步增長,有效刺激了農民的生產活力,為全社會的民心穩定、民生基礎提供了有力保障。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把穩把牢并發揮好“壓艙石”的作用,才能不斷推動從糧食生產大國向糧食產業強國邁進,中國人的飯碗就一定會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當前正值秋糧收購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要堅持把發展糧食生產擺在突出位置,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力以赴奪取全年糧食豐收。(來源:宣講家網)
本文鏈接:http://www.zuccodemolition.com/2022/0919/1179485.shtml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span>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